【聯合晚報╱焦元溥】
上周我在聯合報名人堂「來自全世界的愛」中曾提到面對風災,台灣並不孤單,許多國際音樂名家皆以各種方式表達關懷,更不吝慷慨解囊。就以三月才來台灣演奏的拉貝克姊妹 (Katia & Marielle Labeque) 和紀新 (Evgeny Kissin)為例,紀新匯了1000歐元至台灣駐英代表處所開設的募款帳戶,拉貝克姊妹更捐出1500歐元給災區兒童,兩方就捐出超過台幣十一萬元。 他們希望自己能拋磚引玉,鼓勵大家為台灣同胞貢獻心力--雖然和災區所需相比,這仍是九牛一毛,但如此跨國及時關心,著實讓人感動。而這些音樂家的善行義舉,或許也可以給我們另一層思考。 一樣米養百樣人,一如其他行業,這世上的確有許多音樂家沽名釣譽,毫無專業或道德原則。但也有許多音樂家真實充滿對藝術與人類的大愛,他們在舞台上並非僅是為作曲家演奏,更是為聽眾演奏。但若無對聽眾的愛,又如何能為聽眾演奏?
我很幸運能親眼目睹許多典範:白建宇 (Kun Woo Paik)來台演出,排練完必深入巷弄街
角,觀察並體會台灣一般人的生活;齊瑪曼(Krystian Zimerman)要在大街小巷中漫步,
能夠走路就不坐車,細細端詳迎面而來的每一張台灣臉孔。齊柏絲坦 (Lilya
Zilberstein)除了逛夜市還要看超市,超市看完繼續看便利商店;這位好媽媽顯然要把自
己融入台灣家庭……雖然來去匆匆,但有太多音樂家不當觀光客而當旅遊者。
當他們回到舞台,他們用音樂說話,說貝多芬、蕭邦、布拉姆斯等人的故事,說自己的故
事,更說他們的台灣故事。拉貝克姊妹十五年來不過造訪台灣兩次,下次來訪更不知何時
,若非對台灣聽眾和土地有真切的愛,她們又怎會慷慨付出,把台灣人民當成自己的朋友
?
然而,如果我們的聽眾仍然把音樂會當成消費,認為那是花錢購買的娛樂,看名氣、看作
秀卻不願意傾聽,那麼我們永遠也無法感受到這些音樂家的真心,他們在聲音中無所不在
的愛。
感受是何其直接的事,古典音樂也不是什麼貴族消遣。愛與被愛,在音樂裡是那麼真實直
接--只要你願意用心去聽,你就能分辨誰是舞台明星,誰又是你的朋友。
原文網址: http://udn.com/NEWS/READING/REA8/5094096.s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