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報╱焦元溥
焦元溥上個月接到鋼琴家齊瑪曼(Krystian Zimerman)簡訊。雖忙於日本巡迴,他仍興奮分享自己正忙著招待波蘭建築團隊:原來齊瑪曼家鄉要建大型複合藝術中心,競圖獲選建築師雖有構想,卻也渴望向音樂大師請益。即便預算高達兩億歐元,為將國家經費全數用在建築,齊瑪曼親自協調十餘座大小場館不說,更自掏腰包捐出六場演出費讓團隊到日本考察,希望波蘭也能蓋出全球頂尖的夢幻設施。
家鄉蓋藝術中心 齊瑪曼出錢出力
我一點都不驚訝齊瑪曼如此出錢出力,因為他早已低調行善多年。即便有人攻擊他去美國演出卻抨擊其外交,齊瑪曼仍一聲不吭,為所當為而不欲人知。這樣萬中無一的高貴人格,渺小如我只能敬佩;但除此之外,這封簡訊或可讓我們一起思考許多議題。
首先,台灣近來有不少藝文場館建設,其中以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台北藝術中心最受矚目。我絕對相信建築師專業,但規劃若少了演出者實際經驗,結果是否真能切合需求,服務是否貼心周到?波蘭團隊之所以前往日本取經,在於諸多場館都曾面臨結果和預想落差甚大的憾事。如何減少缺失並求設計完美發揮,第一線工作者的親身經驗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資訊,他山之石也必有值得取法之處。
台灣缺表演場館 更缺乏管理運用
其次,台灣場館雖缺,更缺的是管理運用,而這是更艱難的挑戰。沒有節目規畫、缺乏觀眾培養、不作文化教育、未思場館定位,建設再多,都只是為蚊子蓋豪宅。齊瑪曼在日本一口氣可巡演十六場地、十七場次,東瀛聽眾之多可謂傲視全球。但細究其造訪之地,許多場館先前也因經營不善而面臨關門窘境,透過民間團體熱心規劃後才振衰起敝。可見並非蓋了場館,有了表演,聽眾就會自動買票入場。節目策劃推行與藝文人口培養,是比建設場館更重要的文化工作。如何找到適當定位,更是場館運行成功與否的關鍵。
最後,最直接促進藝文參與的方法,莫過於充分提供民眾演出資訊。每逢表演,台灣主辦單位流行廣設路燈旗,既被少數演出壟斷,更浪費而不環保。反觀維也納街頭則水泥圓柱林立,柱上各式海報各安其位,並有專人負責更新。著名的樂友協會廳更以金色印刷吸睛,想視若無睹都不可能。這是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文化,而我們官員世界各地考察多年,不知看到了沒?
有頂尖藝文場館 更需要民眾參與
我們雖沒有如齊瑪曼能讓世界各大場館為其開門的巨匠,但絕對有對表演藝術的熱忱。興建場館不該只是首長履歷表上的政績,鼓勵民眾參與藝文活動,也絕非舉辦些許華而不實、水準可議的戶外表演就能奏效。台灣每年有那麼多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畢業,專研藝文行政者亦所在多有。如何人盡其才,將藝術落實生活,考驗執政者的智慧與決心。
(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、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)
新聞來源: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4/5003723.s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